石油战争?
石油战争?
1971年,美国经济江河日下,金本位地位已经不再稳固。全球经济已经偏向“石油本位”,也就是意味着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石油七姊妹公司(英美石油集团)怅然若失,酝酿阴谋。
同年,美国人蓄意减产本土石油,以减产抬高油价。
某“科学”俱乐部宣传全球变暖论、石油峰值论,影响国际社会对石油的看法。可笑的是,当时预估1989年全球石油将全部枯竭,直到现在石油仍然在增产。此后再次做出大量“科学性的,严谨的”预估,全部预估错误。石油峰值论是否存在仍然令人怀疑。
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赎罪日战争”。与公众印象相反,“赎罪日战争”不是误判或头脑发热或宗教冲突。这场战争完完全全,前前后后都是由华盛顿和伦敦惊喜安排。具体目的也不多说,当然一切都是为了石油。
首先发动战争,制造恐慌;然后引发阿拉伯国家(中东地区)的石油禁运。欧佩克迅速在维也纳开会讨论油价问题,最终在10月16日宣布油价从每桶3.01美元调至5.11美元,并同意减产石油。
风波之后谁受益了?明显不是阿拉伯国家,更不会是欧佩克。最后受益的是英美利益集团。
在1973-1974年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油价暴涨四倍。英美集团现在要思考并行动的事就是保持油价高位了。
于是,美元迅速从金本位(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变成类似于石油本位的货币,牢牢控制住了石油,也就是全世界的命根子。
受益的仍然是美国。美国经济复苏,大量黄金、美元回到美国,股票暴涨,美元石油再循环导致钱和石油全部流入美国人的口袋。“赎罪日战争”的那帮国家一点便宜都没沾到。
我们回到刚刚的石油峰值论,为什么英美石油集团要隐藏住世界石油丰富的事实?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1976年,由于“赎罪日战争”,中东地区石油大量减产,其他国家不能坐以待毙,纷纷寻找自己的能源。核能、水电、太阳能等等大量涌现。一旦有任何一种能源出现并大量推广,石油的地位将不复存在。美国做的工作全部付诸东流,所以她将用尽全力阻止。
两伊战争
经过了三年的暗示和政权交替,美国终于等到了好时机。
1980年9月,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第五任总统)对伊朗发动战争。美国曾经在战前对伊拉克做过暗示,表示一旦开战自己将会帮助伊拉克。然而开战后,美国两边都帮,无非是为了拖延战争,为赚石油而努力罢了。
单单是伊拉克与伊朗的战争对中东石油无法激起很大影响,于是萨达姆升级战争为“袭船战”。
1984年3月在哈尔克岛以南袭击了一艘希腊油轮。伊朗也在同年4月袭击了一艘印度货轮以及一艘科威特油轮,之后又跑到沙特水域把一艘沙特油轮给打了。“袭船战”持续不断,使得海湾国家人人自危。
伊朗石油出口减半,波斯湾航运下降25%。世界石油供应动荡。
两伊战争持续了8年,使得海湾国家产油力量大幅减弱,伊朗与伊拉克石油基地几乎全部损坏或被完全摧毁。
英美脸上笑嘻嘻,欧佩克心里mmp。
苏联之死
1985年,美国经济乌云密布。这对于怀揣着总统梦的老布什是一个不祥之兆。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他的办公室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其目的是让油价暂时大幅跳水。美国这么做显示出其勃勃野心与心机。
其目的无非有两个:第一,短期内给美国经济、股市打一剂强心剂,给1988年老布什竞选总统创造一个有利的经济环境;第二,也是更具战略性的,那就是搞垮苏联。
那么如何搞垮苏联呢?
70年代以来,苏联60%以上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油气,与冷战初期斯大林自给自足的政策背道而驰。美国中情局估计,世界油价每上涨一美元,莫斯科就会凭空多赚10亿美元。那么同样的,1986年初油价下跌,莫斯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财富瞬间蒸发。
要知道沙特一向是美国忠实的盟友,美国允诺给予沙特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大量外汇后,沙特国王立刻同意增产石油以冲击世界油价,冲垮苏联经济。
油价迅速下跌,从1985年冬每桶近26美元降至1986年7月的9.86美元。到1987年,油价稳定在每桶15美元左右。莫斯科心里mmp。
同时,美国暗中给阿富汗游击队、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
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队苏军撤离喀布尔(阿富汗首都)。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
1991年12月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海湾战争
还记得两伊战争吗?经沙特调停,伊朗和伊拉克在1988年停战。按理说美国没必要再给萨达姆军事援助,可是老布什却另有打算。
1989年10月,老布什签署《国家安全指令》26号,又给伊拉克划拨了10亿美元的“粮食贷款”。
1990年,科威特大量增产石油,导致油价再次下跌。这对于国内经济一片废墟的伊拉克来说不是好事,她正等着出口石油恢复元气,却被科威特挡了财路。
1990年夏,油价已经从每桶19美元降至13美元多点。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忧心忡忡地指出:尽管两伊战争1年前就已经结束,但是美军在海湾地区没有任何撤离的迹象。
他还说:“现在两伊战争已经结束,苏联又被国内事务搞得焦头烂额,美国没有什么外在威胁,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反复强调美军要留在海湾地区,这不能不让人起疑心。
他的结论是,盛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应该联起手来,利用“无可匹敌的能源......与欧洲、日本、苏联、建立关系,以便尽快获益。”
自然,这番话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感。
1990年7月,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油价问题上争执达到顶峰。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占领科威特城。联合国对伊科两国的石油产品实施禁运后,1990年油价从8月的每桶16美元涨到9月的每桶36美元。
尽管伊拉克在1991年2月已经开始撤军,依然于事无补。几天后代号“沙漠军刀”的地面行动就开始了。
伊拉克后来完全遵守了联合国的决议,对美国更是俯首称臣,但美军的行动仍然造成了极大的伤亡:约10万伊拉克军队被打死。丧心病狂的美国空军还轰炸了阿米里亚防空洞,数百名妇女儿童被炸死。
一些不成熟的小想法
最近似乎非常太平哈。美国忙着国内的疫情、暴动以及大选,没有时间来管咱们。然而我敢断定,美国一定还会与在石油问题上中国、俄罗斯等对美国地位产生威胁的国家产生摩擦。
History repeats itself.
小结:
看到这里,各位有何感想?
英美石油集团、华盛顿、伦敦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将石油价格抬高。在贫困的中东地区,劳动力廉价,开采石油的价格不过1美元一桶,而在市场上却可以卖到30美元以上的价格。其中多达29美元的利润全部被美国拿走。而他们却用一个巧妙的弥天大谎来掩盖了这一真相。
我们从小就在老师、家长以及“环境爱护者”的“谆谆教诲”下认为石油是一种稀缺的化石能源。可是我们中的那些人又思考并怀疑过事情的真相?我们永远是知识的接受者,却不是思考者。我们一味地接受那些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知识,却像是机器人一般,没有质疑过。
政治课本上告诉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可是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如他们。中华文明的确是光辉灿烂的,中国人民的的确确站起来了,可是承认不足并改进同样是重要的,这样才能让个人、社会甚至是祖国强大起来。
谢谢各位!
以上就是(石油战争?)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