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不上班意味着自由?采访了10多位自由职业者后我发现

不上班意味着自由?采访了10多位自由职业者后我发现

@宇宙星橙UID:523944983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到“不上班研究所”栏目(点击链接跳转)的撰稿工作,陆续采访了10多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自由职业者。

跟他们一对一交谈的过程,有别于平时参加线下的自由职业者主题活动,我可以更深入、更直观地看到被采访者的成长路径:为什么TA会选择在那个节点辞职,然后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作为单干的“职业”跟他们过去的工作是否有关联?如果没有,又是怎样发掘和取舍的?

我觉得研究“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哪怕是同行业的自由职业者,二者因成长背景和工作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特质,对自由职业的看法不同,作品呈现的形式不同,收入情况也没有公式化的标准。每听一个故事,我都有不一样的启发。我发现,自由职业者在展示个性的同时,仍然有一些共性的存在,可以供那些想要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对这个群体感兴趣的人参考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采访了10多位自由职业者后,我从他们身上发现的一些规律。

自由职业者指的是: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向雇主做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自己雇佣自己,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办公的人。

2015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自由职业者。国外早已有“Freelance”这个说法,也有非常多供自由职业者接单获客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接受“远程协助办公”这种模式,将一些项目外包给具备专业能力的自由职业者,项目制结算费用,不需要为其购买五险一金,节省了用人成本和沟通成本。

作为具备特定的业务能力、热爱自由且能够自我管理的人来说,没有公司制度的约束,删繁就简了很多会议流程,不必处理复杂的同事关系,收入甚至是上班时的1-3倍。

不上班、自由、时薪高、带着电脑随便找个咖啡店就能工作……是大多数人对自由职业者的初印象。近些年,公众号、短视频、直播一个比一个火,90后、00后抢占先机,成为百万粉丝大V的情况并不罕见,自媒体是自由职业大军的聚集地之一。

除此以外,摄影师、插画师、作家、微课培训师、小本生意人等都是自由职业者分支。我观察发现,大多数自由职业者,在他们成为自由职业者前,并不因为每天都要挤地铁公交、工资低加班累这些情况贸然辞职。

他们综合考虑的是:一直做这些项目是否能让我增值?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自己离行业天花板还有多远的距离?

当他们意识到工作大部分是重复且无意义的,预判自己跟行业天花板的距离,进而延伸出“不如发展副业试试看”的想法。这个“副业”也分为跟主业关联度较大和跟主业关联度较小的情况。

点击专栏查看报告

主副业关联度较大的,可以参考海军老师的案例。海军老师之前的主业就是跟新媒体和教育行业相关,工作几年他积累了厚实的客户资源,他试着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发展副业,接私单教企业主运营公众号。

当副业的收入趋向稳定,且他能独立持续开发新客户群体,加上前两年有一波“微课热”,正好跟他主业的关联度大,看准这个时机,海军老师便辞职,走向独立微课讲师之路。

海军老师这个案例是非常值得那些在职场上已经打磨出核心竞争力,想要争取更多主导权的人去借鉴,发展路径可以归结为:首先提炼出核心竞争力,其次试着通过朋友圈、线下活动去展示自己有这方面的业务资源,吸纳客户资源,最后就是看市场的反馈,通过前期的收支情况进行预估。

点击专栏进入

Joey的不上班研究报告

主副业关联度较小的,可以参考手工创意面点师Joey的案例。Joey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会计员,工作稳定,可以兼顾家庭。她本身就是比较喜欢新鲜、喜欢DIY的人,平时她会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学习精油调配之类的。

后来,她发现家人很喜欢吃馒头,她去超市买速冻馒头的时候就发现包装袋上有很多添加剂,她觉得老人小孩吃多了这些对身体不好。于是,她想不如自己做,花样还多。

Joey一次次将面团摁在工作台上摩擦,半个月便摸索出制作松软馒头的秘诀,后续就用各种蔬菜汁给面团上色,做出造型各异的创意面点。

最开始,她只是想做给家人吃,弄不同的造型哄哄孩子,没想到她把这些日常发到朋友圈,引来一些妈妈想跟她学。就这样从小班教学,到一些企业HR把创意面点课当成团建项目,邀请她去公司跟员工手把手教学。业务趋向稳定后,Joey辞职专心研究制作创意面点。

Joey这个案例是非常值得那些工作以外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摄影、写作、DIY耳饰……你有这个时间去兼顾,就要坚持把它做出成绩来,喜欢摄影的可以多出去拍照,把作品发在社交平台让大家看到,甚至可以报名参加一些摄影相关的比赛,增加曝光量。

基于兴趣而发展来的副业,也算是繁忙工作中的精神补给,有主业收入作为支撑,则缓解了迫切发展副业的需求,不妨摸索清楚副业的方向和定位,再持续输出。副业的收入慢慢稳定(建议用2-3个月去观测),就可以考虑辞职把全副精力倾斜到副业上,自由职业的路才走得更稳。

无论主副业关联度如何,从职场走到自由职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有主业稳定持续的收入作为支撑,可以缓解我们在试错过程中因收入不稳定或没有收入带来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同时,预留出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真正把副业发展起来”这个问题。

自由职业者跟职场人士最大的不同,总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客户来源。

职场人士的业务大多由公司承接、上司分配,自己只需要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即可;自由职业者的客单要靠自己争取,自己谈判,作品要靠自己输出。

所以,大部分自由职业者都有提及“朋友圈”这个展示渠道,它连结着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朋友、同事,只要你敢于展示、持续真诚地展示,这个渠道可以为你争取优质的合作资源。

此外,积极参加行业相关的线上/线下活动,多去社交认识不同的新朋友,在自我介绍时简明扼要地说出几个跟当前职业相关的标签,能让大家更快知道你到底是做什么的。

第二,收入问题。

职场人士的工资大多是“固定工资+奖金”,扣除购买五险一金,每个月的收入是相对恒定的;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会受到客单量多少的影响,像疫情的冲击,很多在年前已经谈好的合作,不得不取消或无限期延后。

在职场讲究对企业忠诚,要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个项目,但作为自由职业者,如果手头上只有一个合作方,是很危险的。所有的合作看似稳定,实质都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合作方一旦削减合作经费,或者找到收费更低、服务更优的乙方,就可能直接把你淘汰

所以,综合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兼顾2-5个合作方,做到有主次之分,千万不要贪心全部都揽下,或者全部都维持着弱联系,争取1-2个团队的核心项目很必要。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自由职业者好像谁都能做,又好像要有一定的硬核要求。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合适做自由职业者?

通过跟不同行业的自由职业者交谈,我总结出一个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的小方法。我给大家提供两个参考场景:

第一,疫情期间在家办公。

你是能按照平时上班的要求约束自己把工作完成再去做别的事情?还是线上打卡、开会后,继续睡觉煲剧,等到deadline才开始匆忙把文件凑出来?

第二,你怎么安排工作以外的时间。

你是哪怕休假依旧能规律作息,阶段性地做规划和调整工作方向?还是除了吃吃喝喝,就是葛优躺玩手机?

如果两个参考场景你选择的都是后者,那你可能暂时没有这个自律性,在没人管控的情况下,约束自己做一些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动作。因为自由的前提是自律。

如果两个参考场景你选择1-2个前者,那你可以试着采用“主业+副业”的方式看看副业是否能助你走上自由职业之路。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辞职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我建议你花0-3个月时间,看看自己是否能适应自由职业状态。因为不上班意味着你可能长时间一个人办公、缺少跟人的思维碰撞,业务分配下来也不是每天都有活干,休闲的时间你是否感觉到空虚,收入不稳定时你是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体验3个月下来,你觉得好像职场更能装下你的野心,完全可以重新投简历面试。

我觉得职场和自由职业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如果你当下享受了自由,但你的能力还不完全能支撑这份自由,你需要回公司积累更多经验,或者你需要有团队互相鼓励、共同成长的感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里大家可以参考插画师muzo的自由职业经验。

点击专栏进入muzo的不上班研究报告

总的来说,自由职业者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总结为:

0-1年是变动期。

这个阶段需要面对项目不稳定、收入不平衡的情况,客户让你做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你想坚持做的又不一定有平台供你展示,有纠结,更要从0-1开拓新客户渠道;

1-3年是平稳发展期。

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要把自身能力和各种风口、新潮趋势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有意识地选择客户,比起收入,更要看中项目是否有附加价值;

3-5年是高速发展期。

到了这个阶段,客户资源相对稳定,核心竞争力打磨已经炉火纯青,积攒的人脉和资源也到了可以运用自如的阶段,适合做一些突破性、跨领域的尝试;

5年以后稳定增长期。

基本来说,有前5年的积累和铺垫,这时候你已经拥有一番小事业,钱能自己生钱。要走到这个阶段,真的要付出很多努力。

这么看来,自由职业者的发展路径跟职场人士的晋升路径是差不多的。所以,不管以什么样的形态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能力、规划和心态。 很多人对自由职业这个群体很好奇,经常也会问到“我也想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你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一下?”。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被采访对象中20+和30+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画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20+的自由职业者,比如:插画师大冰、NOKPI咖啡店主理人小暖、有点帅的牙医陈彦伊,交谈过程中,他们都有提到这两点:

1、手头上一定要有一笔能支撑3-6个月不工作的存款。

最开始做自由职业者,项目的不稳定意味着收入不稳定。说白了钱是体验人的价值最直观的符号,如果被打击多了,你可能就没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2、自律。

自由职业者没有公司管理条例的约束,完全没有人管你,更不会有所谓的“保底工资”,一切都得凭实力去创造。如果连最基础的自律都做不到,自由都是空谈。

点击专栏进入

小暖的不上班研究报告

30+的自由职业者,比如:手工创意面点师Joey、创意料理师sasa、手工饰品店店主苏苏、独立摄影师Ikachi、微课讲师海军老师,他们则比较看中这三点:

1、个人能力要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作品产出既要拼效率,更要体现质量。

脱离公司自己出来单干,能力是否在“划水”,承接2-3个项目就知道。在公司时,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同事,做自由职业者时,你的竞争对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同行;

2、阶段性地对自己过往的案例进行梳理,案例就是你的产品介绍。

像这次疫情就是很好的梳理案例的机会,难得有机会慢下来,更要花时间看书、上课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3、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是自由职业者的必修课。

无论是维护客户关系,还是通过线下活动、自由职业嘉年华认识新朋友,甚至转化业务,社交能力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格外必要了。经常一个人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不妨多出去走走,谁都不知道灵感和业务哪个先到。 今天,我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跟大家探讨这几个月采访的自由职业者身上的一些共性,希望对想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对这个群体感兴趣的人有帮助。接下来,我会继续做“不上班研究所”栏目的采访。每一次跟新的采访对象交流,都有新感悟,期待下一次的新发现。

归档

以上就是(不上班意味着自由?采访了10多位自由职业者后我发现)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

86%的人还看了:(二十四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