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
祖父杜审言进士及第曾任隰城尉、洛阳丞、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父亲杜闲曾任郾城尉、朝议大夫、奉天令、兖州司马。
母亲崔氏,出生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源自姜姓,姜太公之后,自西周始,发迹于三国,鼎盛于南北朝、没落于五代。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 为五姓七望之一-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
而这样的出生也给了杜甫极大的自信,他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这样的情况我们甚至可以在同时期的名门望族子弟中看见,例如后来历经四朝的李泌在年少时也有这样的表达。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杜甫少年云游四方,曾前往山西、吴越等地。而后于洛阳落榜于是前往兖州省亲。并写出了《望岳》天宝三载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之后,杜甫又到齐(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天宝六载,杜甫前往长安,可惜落第。郁郁不得志,客居长安十年。
天宝九载冬天,杜甫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后因李林甫的原因仍然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小儿子饿死,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年,安史之乱爆发,
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杜甫就在八月只身北上,前往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冒险逃亡至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写下三吏三别。
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后,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
广德二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旧艰苦。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在这一时期世人开始进行大量的创作,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诗的主要内容
爱国忧民诗-《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咏怀抒情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写景咏物诗-《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思乡怀友诗—《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等
咏史怀古诗—《蜀相》《八阵图》《咏怀古迹》《琴台》等
题画论诗诗—《画鹰》《戏提王宰画山水歌图》《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
以上就是(杜甫的一生)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