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契丹
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契丹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而这个民族也与大兴安岭颇有渊源。
一、契丹和鲜卑族源一致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南慕容北萧峰,慕容复为了恢复自己祖先鲜卑建立的大燕国而费尽心思,萧峰也曾发现自己是契丹人而苦恼过。其实,这两个人所在民族应属同源。
鲜卑是东胡的一支,祖居地在大兴安岭。公元87年,鲜卑攻入匈奴腹地,大败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后鲜卑民族建立了。建立了前燕、后燕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内地的鲜卑族到隋朝时期完全被汉族同化。
内地的鲜卑民族被汉族同化后,住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鲜卑后裔逐渐发展为契丹族,北史》卷九四《室韦传》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室韦)”。辽人也认为自己是鲜卑的后代。《辽史·太祖纪赞》卷六三《世表序》说:“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
契丹分为八个部落。北魏时,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由大贺氏选充,有胜兵四万。唐朝在契丹住地设松漠都督府,加号大贺氏联盟长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氏。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背唐,依附于突厥。唐玄宗时,突厥逐渐衰落,契丹再度附唐。契丹贵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联盟,划分为乙室、迭刺两个大部,自遥辇氏贵族中推选联盟长,号称可汗。涅里任军事首长,称夷离堇。这时,契丹处在回鹘汗国的统治之下,长达一百多年。 906年,耶律阿保机充任联盟长可汗。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契丹曾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和东北。1125年辽为女真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人头发中间剃光,留下边沿头发的髡发发式,体现了东胡后裔诸族的特征,这种髡发发式在乌桓人、鲜卑人中也很盛行。《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学者沈曾植,经过用鲜卑语和蒙古语相比较之后,说“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大兴安岭),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另外,达斡尔语与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相互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成分,尤其是《蒙古秘史》中记载的13世纪早期蒙古语的某些词汇,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消失,可见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鲜卑这一族系的。
契丹人的祖居地是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赤峰、通辽的部分地区正处在大兴安岭南麓。从族源上说,契丹人也是从大兴安岭走出的民族。
二、契丹人消失之迷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契丹辽朝政权,影响远播亚欧。1125年辽朝灭亡后,小部分契丹人西迁中亚建立西辽(哈喇契丹),大部分契丹人则沦为金朝的臣民。成吉思汗兴起后,契丹人降附了蒙古,随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元朝建立后,契丹人分散在各地。当元朝在中原统治结束,明朝建立后,契丹人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期间契丹的历史,笔者找到了一些史料。
当辽朝到了第九代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禧(1101~1125年在位)即位时,辽朝统治已经江河日下,丧失了往日的辉煌。刚即位的天祚帝宠信群小,又乏治国安邦之术,迷恋游猎,不理朝政,致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不堪忍受辽朝压迫的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下于1114年奋起抗争,点燃了反抗辽朝统治的烈火。在反辽烈火冲击下,契丹族统治者发生了分裂。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逃往西夏途中被金兵俘获,辽朝灭亡。在天祚帝兵败渡黄河奔西夏,尚未被金兵俘获时,其次子梁王耶律雅里被军将耶律敌烈等劫持北走至沙岭,拥立为主,改元神历。雅里死后,耶律术烈继立,但不久发生内讧,术烈被杀,此部分契丹人后不知所终。
辽朝灭亡后,一小部分契丹人,大约10万人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于1125年离开漠北草原远迁至西域地区,征服了东、西喀喇汗王朝以及高昌回鹘、花剌子模等,建立了东至鄂尔浑、土兀拉河,西达咸海的幅员辽阔的哈喇契丹(即黑契丹),称霸中亚,史称“西辽”。西辽共历五主,在末代古儿汗直鲁古统治的1211年,政权被蒙古乃蛮部落王子屈出律(古失鲁克)篡夺。1218年,蒙古军击杀屈出律,西辽灭亡。西辽灭亡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下,在今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和伊儿汗国的起儿漫王朝,存在近80年,俗称“后西辽”。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
大部分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则留在东亚沦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过程中,先强行迁徙部分契丹人至今东北中部和北部地区,“及金兵徇地岭西,尽徙其民”(《辽史·列女·耶律中妻萧氏》),将西南路招讨使耶律佛顶部迁至浑河路(今辽宁浑河一带)。对于原居于辽中京、上京等地的契丹人实行猛安谋克制,授予投降的契丹人首领以猛安谋克的官职,使之对原有部族进行管理。对于降金的辽上京以北的契丹人,则基本上维持辽朝时的分布地区,沿用辽朝制度,以部族和的组织形式为金朝守卫北部边防,防御北方草原蒙古各部族的侵袭。诸部族设节度使,统制各部,镇抚诸军;诸设详稳,掌守戍边堡。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沿袭辽朝制度,在山前、山后设立了若干群牧所,其中放牧马、牛、驼、羊的“群子”,有很多是契丹人。金正隆五年(1160年),海陵王完颜亮为伐南宋,遣使尽征西北路契丹丁壮南征。契丹人向征调的使者进言:“西北路接近邻国,世世征伐,相为仇怨。若男丁尽从军,彼以兵来,则老弱必尽系累矣。幸使者入朝言之。”(《金史·叛臣·移剌窝斡传》)由于使者畏海陵严酷,不敢代为申诉,反而督促不已,结果激起西北路契丹人不满,以耶律撒八、孛特补为首率众起义。海陵王遣兵镇压,撒八等度势难以支持,谋西投远在西域的耶律大石之西辽,遂率众沿龙驹河(今克鲁伦河)西行,但原居山前的各部众不愿远离故土前往西域,以六院节度使移剌窝斡为首杀撒八,自称都元帅,率众东归。1161年12月,移剌窝斡称帝,改元天正。次年九月,在金兵全力围剿和招抚下,移剌窝斡被俘杀,契丹反金大起义被镇压。括里、扎八等率余众南下投奔南宋,后南宋用其谋攻取了金的宿、泗、寿、唐、海等州。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于汉族中了。
在反金起义被镇压后,为了统治契丹人,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先后采取怀柔、分化、迁徙等方法。金世宗曾于1163年罢契丹猛安谋克,把契丹人分隶女真猛安谋克。不久,又规定未参加起义的契丹人重新编猛安谋克,选契丹官员不予参乱者充任猛安谋克。1177年,世宗认为契丹“反侧之心犹未已”,遂下令“徙西北路契丹人尝预窝斡乱者上京、济、利等路安置”,迫其从事农耕,“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金史·唐括安礼传》),以达到同化目的。
金承安元年(1196年),又爆发了以德寿、锁为首的契丹人起义,响应起义的有六所群牧和千余名军,“伪建元曰身圣,众号数十万,远近震骇”(《金史·内族襄传》),后也被金镇压。鉴于诸曾响应起义,金朝统治者“乃移诸居之近京地”以便于监视。 由于女真族统治者对亡国后的契丹人始终怀有戒心,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激起了契丹人强烈不满,当成吉思汗勃兴于漠北草原以后,1207年被调讨伐南宋的契丹人在战事结束后,全部北投蒙古。
1211年,耶律留哥在今东北中部举行反金起义,队伍迅速扩大,数月之间达到十余万人。1212年春,成吉思汗命按陈、浑都古率领一支蒙古军进攻辽东,至辽西与留哥相遇。留哥主动投附蒙古,按陈与留哥于金山(今大兴安岭南端)登高折矢盟誓。崇庆二年(1213年)二月,在蒙古军援助下,留哥在迪吉脑儿大败金兵。三月,留哥称王,建国号辽,改元天统。在蒙古的压力之下,次年五月,金宣宗留太子守中都,自己南迁汴梁。途中,因金宣宗怀疑追随南下的契丹军(军),欲夺其原给兵器铠仗,契丹军在良乡推斫答比涉儿、扎剌儿为帅,哗变北返,归附了蒙古,接着参加了围攻金中都的战役。1215年,成吉思汗仍封留哥为辽王,命其继续统领部众。1216年初,耶厮不背叛留哥,在澄州称帝,国号辽,改元天威。不久,耶厮不被部下所杀,众推乞奴为监国。同年秋,木华黎率蒙古军东下,乞奴等不敌,率九万契丹部众越过鸭绿江进入高丽境内。1218年9月,契丹军攻占高丽江东城(今朝鲜平壤东)。冬,耶律留哥引蒙古兵和东夏国兵围喊舍于江东城,并约高丽出兵。次年正月,联军攻克江东城,城内5万余人出降,大部分被迁徙回临潢一带的契丹故地,归留哥管辖,成为蒙古汗国统治下的臣民;小部分妇女童男约700多人被留在高丽,分送至州县旷闲之地,量给田土,业农为民,俗称“契丹场”。
从上面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契丹人主要通过这样几条途径融入其他民族了:
一、辽被女真所灭后,部分甘心臣服的契丹人融入女真族。
二、反叛女真的契丹人先后投奔成吉思汗,有很多人在蒙古汗廷担任重要官职,逐渐成为蒙元时期进行征伐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人成为了蒙古人。
三、在元代实行的四等人制度中,契丹人已明确被列入第三等汉人范围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也记载元朝时列契丹为当时“汉人八种”之首位。加之契丹人的两大姓氏耶律和审密,在辽代就已经有汉化的姓氏刘和萧,在和汉族杂居过程中,极易与汉族混同,所以当蒙古统治势力退出中原后,明初统治者又采取民族同化政策,禁止蒙古姓氏,原本就汉化程度很深的契丹人也就自然融合于汉族等民族之中了。
四、蒙元时期的契丹人主要部分仍分布在故地,即今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吉林一带。但随着蒙古人破西夏、灭金、降高丽、平大理、亡宋、西征等战争的进行,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离开了上述地区,开始遍布整个中国,甚至远至朝鲜、中亚和西亚地区,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跟随蒙古西征,留在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契丹人,后来逐渐融合于蒙古人和当地人中了。遍布南中国的契丹人,在原辽金时期汉化的基础上,到蒙元时期,由于进一步汉化,蒙古统治者已把部分生长在汉地的契丹人称为汉人,而把生在西北地区不通汉语者视为蒙古人。
五、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后西辽”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
六、留在高丽的契丹人后来成了朝鲜人。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回到了大兴安岭,成为了达斡尔民族。
三、外语中的“中国”语音是“契丹”吗?
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英语或者德语)、Chine(法语)、Kina(瑞典语)、Cina(读作china,马来语)。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如现在在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发音是“Kitay”。有学者根据这些发音,说中国的名称“china” 正是来源于蒙古语“狼”的音译,而不是“茶”、“瓷”和“秦”。
这些学者考证说,俄罗斯人不知东方有大宋,只闻东方有契丹(契丹比大宋早出现44年),同样,西亚人不知东方有“商”“周”,只知东方有“赤那”。历史上,戎狄对西方的侵扰是人类大迁徙的根源之一。戎狄的名字就是“cina”。赤那之地。中国使用“china”这个英文名称始于1912年,可是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知这个东亚国家的名称了。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一词的词源,最早来源于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的“cina”一词;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乔胝厘耶的《政事论》中,也曾提到过“cina”;公元前5到4世纪的波斯赞美弗尔瓦丁神的诗中也曾出现过“cina”;《旧约全书》中也有关于“sinoa”的记述。从时间上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出现于东汉,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cina”一词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现的最迟时间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也要晚于这一时期。由此可见,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国的“茶”、景德镇的“瓷”及中国秦国的“秦”并无关系。
俄文的“中国”名称是根据公元九世纪的辽国“契丹”(Китай,kitan)的音译得来的。古代的戎狄或他的先人正是操着蒙古语的一个庞大的社会集团,因此,“cina”一词的含义应该能够在今天的蒙古语中得到相应的解释。在蒙古语中,狼的读音可谓与“cina”非常相象,读做“赤那”,意思为“狼”。西方国家为什么称呼戎狄为“赤那”即“狼”呢?因为戎狄和契丹族和蒙族一样以狼为图腾、打着狼旗东征西战。
戎狄是东西方文化最早的传播者。蒙古高原西临中亚细亚,处在古人类流向的通道上,在中国的商、周时期是蒙古高原的主人,也是居住在中央亚细亚的雅利安人和以后的斯基泰人的邻居,他们之间相互交往密切并进行物物交换,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主体的欧亚文明相互交流的北方通道。戎狄把从中原获取的具有东方文化的商品带入蒙古草原,然后再经中亚使这些商品流传到西方,同时也把西方的物品和文化传到东方,这一现象可以在许多的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据中国古籍《穆天子传》记载,早在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就将许多珍贵物品包括丝绸作为国礼带到了中亚。当时周穆王从今天的陕西出发,就是经过戎狄控制的地区到达中亚的。
戎狄对西方的侵扰是人类大迁徙的根源之一。从公元前二千年初起, 几乎在蒙古-青藏高原以西的整个欧亚大陆, 发生着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种族扩张, 这就是在从印度到西班牙的辽阔土地上, 原始印欧人都开始逐渐替代当地居民。中央亚细亚境内的雅利安居民,便开始向临近的各地区施行压力,人口开始迁徙,到公元前1000年时,这个移民运动才达到他的最高潮。由于戎狄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在上述的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留给西方世界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戎狄在西方社会的名字就是“cina”。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俄罗斯人将中国称为“契丹” (Китай,kitan),与中亚人和西方人称中国为“赤那”出于共同的道理。当时的辽国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因此俄罗斯人把中国称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契丹)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