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桥为什么这么堵?
虎门大桥为什么这么堵?
对于虎门大桥多年严重拥堵的原因分析,个人感觉网上说的都不是很靠谱,例如”多条高速在两侧交汇“(实际只有西侧存在多条高速交汇的状况)之类。因此,笔者将虎门大桥堵车原因再自行分析一遍。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原因一:车辆和大桥的地位
虎门大桥地处沟通粤西和粤东的交通要道,在南沙大桥通车前,虎门大桥是粤西地区前往东莞,惠州等工业中心的最近通道,并且沿珠江上下游20公里内没有别的桥梁可供渡江,且虎门轮渡耗时长,运载能力低,导致大量车辆尤其是大货车挤上虎门大桥。大货车车速普遍较慢,将其他车辆长时间压在其身后导致拥堵。且虎门大桥设计车流上限为日均通行8万辆,而至2018年车流已增至日均10万辆以上,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已达日均17万辆。远超负荷的恐怖车流量造成极大的交通压力,是大桥拥堵的元凶之一。
图:虎门大桥的位置,绿色圈内为虎门大桥。(图片来源于谷歌地图)
原因二:地势和坡度
虎门大桥两侧地势海拔差异大:东桥头白花山隧道西行出隧道后经过威远立交要经过约1.5公里长的上坡路段,西行大货车在此堆积影响行车速度。且由于两岸的地势海拔差异,较低的西桥头到与东桥头基本等高的悬索桥头需经过约2.7公里长的引桥。引桥坡度大,距离长,东行的大货车爬坡速度慢,在此路段积压,严重阻塞其他车辆通行,大幅降低通行能力。此路段坡度和长度均大于东桥头,因此拥堵也比东桥头严重得多,每次往往是西桥头先于东桥头开始拥堵。可以说原因二与原因一相叠加加剧了拥堵状况。
图:威远立交-大石吓高架桥-威远高架桥路段(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图:西引桥(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原因三:道路交通设计问题
首先看道路的限速问题:虎门大桥桥面的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但2017年12月以前桥面全程限速均为80公里/小时,过低的限速严重降低通行能力。且由于桥东道路于2017年12月前限速为110公里/小时,西行车辆进入桥面后突然减速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至于西桥头,在大涌桥到虎门大桥收费站处东行限速于2017年12月前仅最左侧车道为80公里/小时,中间车道和最右侧车道限速分别为70公里/小时与60公里/小时,限速同样过低。2017年12月调整限速后西行包括桥面限速全部为100公里/小时,结构得到优化。但东行车道桥西段从左到右依次为100公里/小时,80公里/小时,70公里/小时,车道限速结构依然不合理。东行引桥达到100公里/小时,但悬索桥部分还是80公里/小时,虽然有为安全考虑的因素,但个人感觉还是偏低。限速低加上货车提速困难也是严重降低了通行效率。
除限速外便是车道数的问题。原虎门大桥收费站处有多个废弃收费口,用作货车超限超载检测站的收费口少之又少,但开放给除货车外车辆的主线通道仅为两条,车道数的压缩造成严重的瓶颈效应,是大桥设计的一大败笔。
图:虎门大桥收费站(来源于谷歌地图)
总结
可以说,以上的多方面因素结合导致了虎门大桥的常年拥堵。虎门大桥的交通瓶颈已严重制约珠江两岸的交通发展。所幸的是,南沙大桥的通车标志着虎门大桥“堵神”生涯的终结。在宽阔的新桥上飞渡两岸时,虎门大桥的拥堵也值得我们去深思。一些完全可以轻松解决而大大提高通行效率的问题(原因三)为何多年未能得到重视?相信各位在思考后都会找到答案。
虎门大桥(摄于虎门海战博物馆-南山炮台景区(东桥头))
以上就是(虎门大桥为什么这么堵?)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