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

在这里就要引入这个概念——波粒二象性 了。

这个理论就是——一个粒子,你既可以把它描述成粒子,也可以把它描述成一种波(当然要依情况而论)。

这里举个简单的三个现象来证明“波粒二象性”。

(一):光电效应(用来证明光是“粒子”)——当一束高频光(一般实验用“紫外光”) 照射到一块拥有完整闭合电路的金属板时

,小灯泡竟通电并发出亮光——即“光生电”。其原因就是:光子打在金属板上,使其电子被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是小灯泡发光。如果在这里把光看成了“波”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科学家在做这个实验时遇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科学家分别用紫外光和红光来照射一块金属板。结果令人费解:按照波动说

(二):光的干涉(用来证明光是“波”的)——当光的波峰对波峰,波谷对波谷时(也就是光同向时),光的振幅会变大;反之,光波峰对波谷,波谷对波峰时,则振幅减小或为“0”。干涉仪就这样被发明出来(由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发明)。其工作原理:用了光的光程不同,而导致光异向干涉,人看上去一片漆黑。在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光的干涉也得到了证实。也因此,证实以太——引力波被视为他的震动 并不存在(记住它,我们将会在后面深刻讨论他)。

(三)光的衍射(用来证明光是“波”的)——当一束光线沿直线传播至一个十分微小(注意这个“微小”不是你随便戳个空都行的)的孔中,光会或多或少得沿或偏向于障碍物传播播的现象.如果光是光子的话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偏转了传播方向。那为什么把光看成波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平静的湖中有一面有一条小缝隙的墙,而你往这片湖中丢了一块大石头,大石头激起涟漪。涟漪向四周扩散,涟漪肯定会碰到那堵墙,且会穿过那条缝隙。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涟漪穿过那条缝隙时,涟漪并没有受到那一小条缝隙的影响,穿过他后涟漪依然会重新向四周扩散,但如果是光是粒子那么他只会像一发子弹一样直直地向前冲,不会向四周扩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当你透过一个小孔看一盏很亮的灯,你就会发现这个现象。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粒子都有自己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在原子的发现过程中,波粒二象性也做出了大的贡献。

在原子和电子被发现之后,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由于电子和原子核他们之间会有强烈的电磁辐射,从而使电子逐渐失去自己的能量,最后电子会坠毁在原子核中。很明显这是错误的,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你就不会坐在这里看我的书了。怎么办呢?这里就要提到量子化了。说到量子就和世界上的第一片乌云有关了。我将会在第七节讲到他。

波粒二象性也算是科学界的奇葩了,量子论的建立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甚至是他的发明也可能说不上来全部。不要在这时倒下,下面的科学定律更精彩——也更奇葩 呢!

以上就是(波粒二象性)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